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7 12:31: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古代城市里坊制的变迁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中晚唐和宋朝,曾经历过一场历时几百年、针对里坊制的拆墙运动。

里坊制的兴起

中国商周时期以前,可谓城市发展的初期。人们出于需要聚居到一起,但还没有有意识地大规模修建城市。从春秋到汉,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城市发展高潮。“千丈之城。万家之邑相望也。”西汉刘邦建国之后,全国各地经过汉初休养生息,取得了经济大发展,“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驰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流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交换经济发达带来了商业城市的大发展。除了首都长安,其他城市如洛阳、邯郸、寿春(今合肥)、临淄(今淄博)、江陵(荆州)、成都、吴(今九江)等都是著名的商业中心。这时期也是里坊制城市建立的初期。

《吴越春秋》云:“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这里的“城”即“宫城”,“郭”即“外城”。城与郭,构成了古代都城空间主要和基本的单元。造郭的目的是“守民”,即为了镇守和掌管、统治民众,以建立和维护王朝统治秩序。因此,如何按照统治者的意愿和都城规划结构来组织民众的聚居生活,构建都城社会空间,并使之纳入整个都城政治和礼

治秩序之中,就成为都城建立后,统治者面临的重要问题。 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西周以来,对郭内居民的组织管理主要是通过里坊制度进行的。里坊可谓是古代都城中最为普遍和长久的居民聚居规划形态和城市管理制度。不仅将都城划分出若干方形的空间。而且对每个空间都作了适当的安置与有效的管辖。它在划分都城居民居住空间的同时,也划分了都城社会结构空间。

春秋时期,城池规划便有了“里坊”一说。“里”在北魏以后称为“坊”,为当时的居住区。即由官府规划的、封闭的居民区。《苏氏演义》说:“坊者,方也,言人所在里为方;方者,正也。”又说:“方,类也。《易》曰方以类聚,居必求其类。”城市由若干“里”组成,可以保证城市秩序及统治者的安全。“里”也是城市面积的基本单位,即是城市设计时的平面模数。这种规划设计手法。是古代城市呈现方整形态的一个重要原因。

里坊制,以里坊作为城市中的居住单位进行管理。里坊制的最初形态在汉朝,用纵横的街道将城市划分为大大小小不同的方格,居住的坊和市相分离,规格也不统一。“里坊”在汉朝称为“闾里”,据记载,汉长安有160闾里,“室居栉比,门巷修直。”居民区在长安城东北和外郊。160闾里可能包括城中的“闾”和郊外的“里”。城中则宫、衙、市、宅杂处。闾里的形式可能脱胎于农业井田制自然经济男耕女织

社会的基本组织“邑里”,移用于都市,则成为对城市居民实行监管、宵禁、征役的基本单位,只是以城市居民取代农业居民。

封建社会商业繁荣、人口增多,统治阶级需要有效的措施确保城市的有序运行,里坊制城市便于管理统治,因而被多个朝代沿用。里坊以规整的区划、严密的管制为基本特征,其形成和发展表达了统治者试图从时空上严密控制城市居民及城市社会生活的冲动和努力。 里坊制的巅峰

从三国时期到唐朝。是里坊制的巅峰。以曹魏的邺城、北魏的洛阳城和隋代的大兴城(唐称为长安城)为代表。 古代的城市规划(尤其是都城规划)自三国曹魏邺城开始。发生了阶段性的变化。城的外形趋向规整,王室衙署位于城内北部中间。其余大部分为居民区,居民区内由数条东西、南北的街道划分为若干封闭式的里坊。

北魏首都洛阳城,在官方的人为规划下,洛阳城的格局就如一个巨大的围棋盘。“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洛阳城的大城墙里面套着323个里坊(子城),士农工商不同职业者集中居住在各个里坊中,如洛阳北的慈孝里、奉终里,里内人多从事丧葬业,主要卖棺材、纸钱之类的商品;洛阳东的通商里、达货里中的人,多是屠户、小贩,资财巨万;洛阳南的调音里、乐律里,多居住着演员、歌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