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0:05: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的翻译过程研究

作者:郑爽

来源:《河南教育·高教》2018年第07期

摘要:英国著名的翻译家纽马克提出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翻译界有很大的影响力。其翻译理论试图用现代语言科学的一些理论来描述与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对我国许多著名学者也有重要的影响。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Life in a Violin Case(活在琴匣中)》的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旨在通过对过程的描述进一步理解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以指导翻译实践的启发。 关键字:纽马克;翻译过程;活在琴匣中

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我国引入了众多西方的翻译理论,这些翻译理论大大繁荣了我国翻译界的思想,开拓了我国译者的眼界。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的引入,翻译家们把目光移向了语言学及文化等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越来越多的翻译家开始研究翻译理论,并开始重视翻译理论对翻译实践的指导作用。然而,也有许多人认为翻译没有理论或翻译理论与实践脱节,因此,翻译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就成了大家颇为关注的问题。彼得·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在西方有很大的影响,一经引人中国便引起国内译界的兴趣和重视,直到现在仍然有很大的影响力。纽马克的翻译理论试图用现代语言科学的一些理论来描述与解决翻译过程中的实际问题。纽马克本身就是个翻译家,他翻译过书、文章和广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国内许多著名的学者,如穆雷、林克难、廖七一等都对其研究颇深,认为其对翻译实践具有实际的指导作用。笔者描述了在纽马克翻译理论指导下翻译《Life in a Violin Case(活在琴匣中)》的过程,旨在通过对过程的描述进一步理解纽马克的翻译理论,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将翻译理论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以指导翻译实践的启发。 一、纽马克翻译理论概述

纽马克最著名的翻译理论便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他试图寻找一个可以涵盖所有翻译的理论,因此,他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文学作品、私人信件、自传等这些文本以表达功能为主,核心是传情达意。这些就以语义翻译为主,可以使目的语读者尽可能地享受到源语的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以传达信息为主的非文学作品、教科书、报刊等,和以信息功能为主的文本、通知、指示、宣传广告等,这些以呼唤功能为主的文本,以交际翻译为主。因为翻译这类文章最重要的是把语言承载的信息准确完整地传达过去。纽马克称自己“或多或少是个直译派”,注重形式的表达,但是在交际翻译中他也对译文的读者给予了足够的重视。 二、翻译过程描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Life in a Violin Case(活在琴匣中)》节选自《This I Believe(我相信)》。这本书收集了美国约100位各行各业人的文章。这些文章展现给我们的是对人颇有启迪的人生哲理。本文的作者Alexander Bloch(亚历山大·布洛赫)极度热爱音乐,是佛罗里达西海岸交响乐团的指挥。本文是叙事型散文,文章里没有生僻的词和复杂的句式。但是作者通过对自己经历的记叙,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婉婉道来。《Life in a Violin Case(活在琴匣中)》是文学作品,根据纽马克对文本类型的分类属于以表达功能为主的文本。纽马克认为对于以表情达意为主的文本,翻译应以作者为中心,译文应反映出原文的独特韵味,保留作者的个人风格,即以语义翻译为主。

根据纽马克语义翻译理论,笔者确定了原文文本的类型之后,对原文再三考量,尽可能把握原文的风格。通过对原文的再三阅读,笔者认为原文风格类似许地山先生的《落花生》,“质朴醇厚,意境深远”。因此,笔者又仔细阅读了《落花生》。虽然按照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译文的语言表达或许会与汉语的习惯表达有所出入,但是阅读风格类似的汉语散文有利于在翻译时对原文风格的把握。

首先对于标題的翻译,笔者译为《活在琴匣中》,是对原文题目的直译。一是保持了原文标题的形式,二是保留了强调词life和violin的位置。原文重点强调布洛赫对自己梦想的音乐生涯的追求,他的梦想、他的生命意义都在于音乐。之后的翻译便是对每字、每句、每段的斟酌,由于篇幅原因并不列出对每句的翻译。下面这个句子“My father often said it was only the hard-headed thriftiness of my grandmother that kept the wolf at bay\,作者在翻译的时候也是思索再三,“keep the wolf at bay”是一个西方的典故,意思是“if you keep the wolf at bay.you make enough money to avoid going hungry or falling heavily into debt”。在汉语里对照的意思是“维持生计”,原文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典故,对源语读者来说更形象,翻译成“维持生计”便失了原文的表达特色,不知道英语或者不读英语原文的译入语读者读到这里就会忽视其典故,这就与原文相悖,也与纽马克翻译理论相悖,因此笔者译成“我父亲常说,多亏祖母的苦心持家,才将‘狼’挡在了门外”。纽马克认为,语义翻译中译文应尽量与原文贴近,至于文中晦涩难懂的地方,那就留给读者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想象力。

“‘Enjoyed’is too mild a word.I walked on air.I really lived.I was a free man and I was doing what I loved to do and what I was meant to do.”作者因家境突遭变故,不得不弃学从商,作者在经商的时候并不开心,他一心想攒够了钱就辞职去欧洲学音乐。然后作者因家境的好转,不用再挣钱贴补家用,可以辞去工作去欧洲学音乐了。这几句话就是描写他快乐的心情。笔者译为“‘快乐’是太过温和的词。我行在云端。我真实地活着。我是一个自由的人,我做着我爱做的、命中注定要做的事。”原文作者因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内心的喜悦无法言喻。笔者在翻译这几句话的时候思索如何让这几句话形神兼备,若是直译,不能完全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若是增添一些词又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理论相悖。最后笔者选择直译,让译文尽可能与原文贴合。笔者认为原文作者喜悦的心情不仅可以通过这几句话表达,而且可以通过整个语篇表达,由于前面的叙述,文章写到这里感情自然而然地抒发。广大读者在读到此处的时候因为前面的叙述,也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作者的喜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If I had stayed in business I might be a comparatively wealthy man today,but I do not believe I would have made a suc-cess of living.I would have given up all those intangibles,those inner satisfactions that money can never buy,and that are too often sacrificed when a man’s primary goal is financial success.”原文进行到这里,作者引出了自己的人生哲理,告诉人们一些道理。笔者将其译为“如果我当初继续经商或许今天我会成为一个相当富有的人,但是我不认为我会活得成功。我可能会放弃一切无形的东西,那些精神上的满足感钱是永远买不到的,而且当一个人将金钱作为首要目标时那些常被牺牲掉”。这段译文并不难,译文可以与原文尽可能地贴合,但是在不改动很多的前提下笔者对译文稍做了语序的改动。也有一些译者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翻译诗的时候尽可能贴近原文,翻译的单位以词或短语为主,为了保持原作的独特风格,会尽力保留原诗中的比喻及形式因素。然而,由于大部分文章都以一种功能为主而兼有其他功能,所以在实际翻译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这篇原文虽然是文学作品,但是也意在告诉读者一些人生哲理。 三、结语

纽马克认为,“文本的语言越是重要,翻译越是要贴近……语义翻译的对象是个别读者而不是读者群”。笔者在翻译的时候在尽可能贴近原文的前提下对语序稍做变动,便于译入语读者阅读。根据纽马克的观点,文学作品的译作读者应是具备相应的文化修养的读者,因此对文学作品的翻译应当尽可能地保持原作的形式,至于内容中艰涩难懂的地方就留给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吧。笔者认同纽马克的观点,在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对所做翻译过程进行了描述,但同时笔者也认为译文在尽量贴合原文的前提下还应该语句通顺、便于阅读,翻译理论在指导实践的同时也需要实践作为基础。通过对翻译过程的描述,可以让人更深入地理解纽马克的翻译理论,但是由于时间和资料有限,文中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笔者认为现在中国翻译界虽然越来越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但是仍然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林克难先生在其论文中提出,既然不可能有统管所有翻译实践的理论,那么翻译理论的研究可以专门就一种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笔者亦認为,如何让理论更好地指导实践,如何提出中国特色的翻译理论,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 责编:夜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