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0:39: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摘要] 在高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设置巨增、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特色决定生存”已经成为共识。本文结合中国计量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教学的实际,深入研究探索具有质检特色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教学改革的具体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扩展了的专业面及社会发展的需求。

[关键词] 食品质量与安全 特色专业建设 教学改革

食品质量与安全为本科目录外专业。我校2002年筹备时仅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开设了该专业。近来年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许多高校增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目前我国陆续有近90所高校新设了“食品质量与安全”本科专业,该专业发展之快可以说在高教历史上是罕见的。在“特色决定生存”的认知共识以及快速规模扩张和办学层次提升的目标牵引下,食品质量与安全新专业建设如何发挥特色,是此类高校共同面临的难题。我校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与浙江省共建、全国唯一的以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为特色的多学科高等院校,有着雄厚的工科计量测试教育底蕴。为了更好地满足浙江省乃至全国经济建设的需要,根据本院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以及人才需求调研结果,我校于2005年第一届招生本科该专业(二本)。由于本专业生源质量好,社会的认可度高,从2007级开始,本专业已列入一本招生。本文结合近几年我们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专业教学所进行的初步改革实践,谈谈体会和做法,以期与同行交流和探讨,促进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能更好地发展。

一、专业建设思路

在对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培养方案进行大量的调查研究、专家论证和专业教师的多次教学研讨基础上,结合本专业已有优势和本校的质检特色,制定出有系统、有步骤的特色专业建设计划,以“大学生实践技能全程训练计划”特色项目为基础平台,对本专业学生进行从入学开始至毕业前的全程实践技能培养,并结合食品生产链从原料到市场四环节全过程的培养模式,在保证高质量教学培养的前提下,设计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本科学生全程实践技能培养体系,通过创新训练的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改革措施

1.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在以下三方面:(1)培养从原料到商品的生产、包装、贮运、销售、消费的全过程质量分析、控制的全面人才,既懂技术又懂管理;(2)培养熟悉国际国内有关食品质

量的法规、标准体系及具体标准、规范,能指导企业按标准生产出合格产品,能制定新标准,并能设置和破解技术壁垒的专门人才;(3)培养懂得生化检测方法、技术,熟练应用现代化检测、分析仪器设备,尤其是现场、适时、快速检测技术的能力的人才。通过以上三个方面培养出适应市场和企业之需,为企业解决急需,服务行业经济的人才。

在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根据本学院生物工程与生物技术两个专业近十年的实践教学经验与本专业的国内调研结果,课内教学的培养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是在学科基础课的设置上,增开“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目的是增加学生在生物学方面的理论背景和相关知识,为本专业的特色方向食品安全的生物学快速检测做基础。二是在原有的理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及食品安全毒理学检验的基础上,依托本学院在生物学、测试方面的优势,增开“现代食品生物检测技术”、“食品工业在线检测”等快速检测方面的相关课程,培养学生今后在质检、疾控、检验检疫等部门具有食品安全检测多方面的技能。三是改变选修课传统的选修模式,除开设“食品原料安全控制”、“食品物流安全管理”等课程,培养学生从原料到最终产品全过程质量分析控制的能力外,在杭州市下沙高教园区高校互动的平台上,增设特色选修课,学生进入大三后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进行选修,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设置的选修课,注重培养社会需求的个性化和有专长的人才。四是把所有的理论课全部安排在第七学期之前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集中对学生进行综合实验技能的培养,在实习环节,我们安排了食品检验综合实验、食品专业校外实习等。尤其注重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给学生提供参与企业的实践机会,与20余家院所和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实习基地包括省、市、地方的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标准化研究所,食品监督检验站,中国稻米检测中心等职能部门与研究院所,以及农业龙头企业,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各类企业,这些单位与本专业特色培养目标相一致,为本专业教学实践环节的顺利开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另外,本专业将在大学四年有系统地组织本校教师、外聘专家、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各级管理部门和生物产制品测试检验检疫机构、企业的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开设专业讲座、读书报告交流会、调研报告交流会等,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并根据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特点,通过“大学生实践技能全程训练计划”锻炼和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课程与教材建设

(1)课程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专业课程设置以培养目标和专业方向为依据,结合自身条件进行。具体措施为:①继续进行教学模式改革,不断加强课程组建设,构建完整的、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实践体系,与中国食品学会等外部技术资源加强合作,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②在现有校园教务网络的基础上,用3~5

年时间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课程、实验课程上网。不断提升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水平的同时,注重与传统手段有机结合。③鉴于入世后粮食、油料、油脂、食品、果蔬、饲料的品质检验技术和品质认证的国际化趋势,争取到2010年在国际通用品质技术标准的检测项目实行双语教学。④为适应社会对本课程所培养的技术人才需求量迅速加大的良好态势,充分利用学院每年以270万投入的课程建设费的有利条件,积极进行校内外教育资源的科学整合,建设国内先进的专业技术实验室。

(2)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是人才培养过程中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反映。本专业属于新办专业,教材缺乏。因此,我们积极进行本专业的教材编写工作。在现已有《食品毒理学》、《食品微生物学》、《食品卫生学》、《食品安全学》、《食品工艺学》等多部由重点出版社出版的优秀教材、二十一世纪高等院校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及规划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全国高校通编教材和自编教材的建设,目前已公开出版了《食品卫生与检验》、《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食品安全法概论》、《食品生产加工标准化》等多本适合本专业、具有特色、满足人才需求的教材。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应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认知实践、实验环节、校内综合大实验、课外科技活动、毕业设计等。实践课程内容与理论教学衔接紧密,各实践环节均有相应的教学大纲及实验指导书,并与近20家与本专业特色培养目标相一致的院所和企业签订了校外实习基地协议书。针对本专业实践教学特点,我们实施有行业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措施如下:

(1)形成了“一个理念、四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模式。“一个理念”指“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培养观”,“全面”注重大学四年的全程实践培养模式,“协调”注重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可持续”注重因材施教、学以致用的培养思路。根据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知识面的掌握程度、认知规律以及食品类专业知识模块的特点,“四个层次”着重大学一年级到四年级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培养,改革以往到大三学年才开始接触专业课的学习。根据学生知识积累的情况,将传统大三学年的“校外实习”,改为适合一年级本科学生的“食品链全过程相关企业,食品检测类职能机构与研究院所认知实习”,适合二年级本科学生的“专业基础综合实验”;适合三年级本科学生的“食品专业两项测试大类训练”和适合四年级本科学生的“食品专业综合应用与创新实习”四个层次。并在实验教学体系的设置和各实践环节的教学过程中都始终突出了“标准、检验、质量”的特色,使之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2)在实验课教学当中,减少学生只按固定的实验步骤、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材料进行操作的验证性实验内容的比例,增加综合性实验和设计性、开放性实验的比例。综合性和设计型实验门数所占课程比例达到85%以上,开放性实验的课时比例达到学生实验学时的10%以上。这是实验室高效利用、开放交流、培养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