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红军时期的大别山民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23:48: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漫谈红军时期的大别山民歌

大别山,英雄的山。它巍然屹立在鄂豫皖三省的毗邻地带。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艰苦年代里,一杆杆红旗插上了大别山的千山万岭,一曲曲战歌飞遍了大别山的千壑万坳。这些饱含革命激情的民歌,就象锋利的匕首投入敌人的心脏,就象战斗的号角激励着被压迫的奴隶们起来战斗。

虽然,近半个世纪的岁月已悄悄地从历史的长河中流逝;虽然,大别山和祖国大地一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是这些当年流传过的歌声,却深深地铭刻在人民的心坎里,传唱在人民的口头上,激发起对革命斗争历史的深切回忆。

夜沉沉、路漫漫。二十年代的大别山笼罩着黑暗,充满着饥饿和严寒。尽管这里的山山水水是富饶的,尽管这里的人民是勤劳的,但他们终年食不糊口,衣不遮体,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地主土豪、官僚买办象一条条沉重的铁锁链套在人民的脖子上。人民用歌声来揭露黑暗的旧社会,控诉封建统治者的累累罪恶。 穷人真是苦, 衣破无布补, 忍饥受饿说不出, 瘦得皮包骨。

告别二爹娘, 去把扁担扛, 东奔西跑走他乡, 只为度日光。

——《穷人小调》

这首长达二十段的叙事歌谣,通过雇农一家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地主、

军阀、资本家对农民无产者的残酷剥削和压榨。 至于其它劳动人民,也都是同命相连: 木匠师傅没床睡, 裁缝师傅没衣穿, 泥水师傅没屋住, 耕田农人空米缸。……

——《这个世道太不公》

这些劳苦大众的痛苦呻吟,尽管调子有些低沉,但它却无情地道出了世间的不平,撕下了封建统治阶级“自由平等”的伪善面目。

秋收起义的火炬照亮了祖国的大地,也唤醒了大别山的苦难大众。董必武同志从武昌回到了家乡黄安具,在大别山建立了党组织。1927年10月爆发了“黄麻起义”,1928年,大别山军民击溃了蒋匪的“围剿”,再度占领黄安、麻城。

一九二五年, 董必武回黄安, 建立党的组织, 发展共产党员。 大别山竖起红旗, 领导革命来宣传。……

一九二八年, 二次革命大发展, 黄、麻、光山到罗田, 商、固、潢川到六安, 红旗插遍满山头, 土地革命把身翻。

——《一九二五年》 燎原的星火,迎着革命武装斗争的春风,迅速燃遍了大别山的山山岭岭。鄂豫皖根据地在斗争中很快发展壮大。1929年5月6日,党又在金寨丁埠成功地

组织了“立夏节起义”。你听,当时多么豪壮的歌声: 五月六日真光荣, 工农兵士齐暴动, 大别山上出太阳,

鄂豫皖区红通通。

工农兵士齐暴动, 占领丁埠火德富, 红十二师周维炯, 红旗招展真英雄。……

——《五六暴动》

革命的民歌,来自革命的斗争。每当我们回忆起那些难忘的战斗,当年的战歌又涌上心头:

红军到金寨, 白色退下来,

陈调元队伍都打垮台。……

打到六安州, 四乡都要搜,

搜到劣绅一个都不留。

——《红军到金寨》

经过无数革命先烈前仆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革命赢得了胜利。在党的领导下,建立了工农自己的政府——苏维埃。 斧头不怕硬实柴, 红军不怕反动派, 地主豪绅威风倒, 各地建立苏维埃。

——《各地建立苏维埃》